当前位置:主页 > 保险 > 正文
商业化养老服务盈利难慢回报 保险业如何破局?业内称短期靠营销、中期靠运营、长期靠人才
来源:金融界作者:洞察网2023-08-18 09:31:37

财联社8月17日讯(记者 夏淑媛)在迈入深度老龄化进程中,我国家庭结构正呈现出少子化、小型化、独居化等趋势,这也意味着家庭养老功能将逐渐外化,过渡到主要由市场和社会承担。对商业化养老服务而言,如何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相向而行、形成有益补充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8月16日,在第二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尼尔森IQ发布《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过深入洞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变化,分析商业养老服务供给状况,并提出匹配新时代家庭需求的商业化养老服务解决之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在出席论坛时表示:“商业化养老服务探索一定要坚持三个可持续,即财务可持续、服务可持续和保险杠杆可持续”。在圆桌论坛环节,国寿健投、太保养投、大家健投等在养老社区投资运营的几位负责人结合自身养老实践,提出了路径思考。在国寿健投党委委员、副总裁李国安看来,一个可持续的商业化养老服务短期靠营销、中期靠运营、长期靠人才。

超2.1亿老年人背后的老龄化困局:养老供给与有效需求错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1亿人,占总人口14.9%。专家预测,2035年后,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29亿,占比超过23%,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白皮书》调研结果指出,从需求侧看,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多元且分层的特征已逐步显现,从基础养老服务到高阶情感需求均有未被满足的空白,有待市场精细化供给。

具体来看,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家庭呈现典型的“双老携子独孙”结构,靠子女养老难以维系,城市老人的养老开支分配呈现“4222”特征,即41%用于日常开支,26%用于医疗开支,18%用于护理开支,15%用于品质开支。

值得注意的是,40%城市老年人已经开始规划养老生活,健康、亲情友情、自由是理想养老生活必备“三大件”。人们理想养老生活状态是:父母与子女频繁互动又相对独立,生活照料、安全保障、健康管理等事项交给专业服务供给方,老年人通过享有高质量陪伴和专业照护,保持“身”“心”健康愉悦。

但从供给端来看,由于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我国商业养老服务供给主要存在四大难题。

一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无论是轻资产、重资产、轻重资产结合的养老运营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均面临挑战。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养老市场缺乏标杆企业的示范推动力量,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在长尾市场竞争中参与企业众多,供给方尚未明确自身产品服务定位,核心竞争力界限不清,导致供给内容同质化程度高。

三是养老服务人员数量、质量双低,流失率高。一方面,目前我国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但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存在巨大缺口。

四是养老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目前养老服务供给远远不及老年人口需求和新增数量,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高达50%,这主要受付费能力和传统养老观念限制,需求基数转换为有效需求的比例很低,说明消费需求未被有效激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表示,我国养老市场仍有待建立覆盖不同支付能力、不同模式选择、不同服务需求的“银发市场”,充分激发养老服务需求释放和转化。

“保险+养老”模式破局:赋能保险主业,延伸服务链条

近年来,面对养老这一万亿级市场大风口,众多房企、保险公司、科技巨头、家政服务及居家护理机构等市场化力量竞相入局,探索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新业态,持续为银发经济注入新动能。

以房企为例,就有万科、保利、绿城、首开等逾30家企业先后尝试多种养老商业模式,包括推出以护理需求为主的楼盘,以及打造提供“自理、介护、介助”的一站式养老社区等。

除此之外,腾讯、阿里、善诊等科技巨头或创新企业也从金融支付、智慧养老、智能硬件等角度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以来,以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大家保险等为代表的康养新势力,他们以赋能主业为出发点,利用庞大的资本运作,成为目前机构养老的主要参与方。

大家保险集团党委委员、临时负责人、副总经理罗胜表示,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成为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保险业入局养老服务具有资金优势、信用优势和产业链协同优势,可为养老业带来长期资金、稳定客源、质优价廉的可靠养老服务。

一方面,保险公司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对短期回报要求不高,其更看重长期回报,与养老社区现金流要求十分吻合。

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客户体量大并且与养老适配度高,支付力强、具有风险保障意识且更加重视后半生的规划,是天然最易转为养老客户的人群。

而保险产品“养老金储备和健康管理能力”这样的天然属性与养老服务市场契合度高。寿险、年金险等保险产品可以有效补充养老资金,叠加养老业务又能起到服务保障的作用,养老与保险主业协同效应明显。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大家保险集团已累计布局12个城心医养社区和6个旅居疗养社区,未来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动“20个城心社区+10个旅居社区”的网络化布局。

可持续商业化养老服务新局:短期靠营销、中期靠运营、长期靠人才

自2009年以来,保险业通过投入上千亿元资金,使得“保险+养老社区”模式近年快速发展,有效缩小了我国养老服务的缺口。

然而,养老社区究竟是不是好生意,业内尚有分歧。这笔账如何计算,以及未来何时实现盈利,目前尚待时间验证。

在何肖锋看来,商业化养老服务探索一定要坚持三个可持续,即财务可持续、服务可持续和保险杠杆可持续。李国安则表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化养老服务短期靠营销、中期靠运营、长期靠人才”。

短期靠营销。在李国安看来,销售能力对于养老社区的运营至关重要,且销售保险产品规模要与养老社区服务供给能力相匹配。他表示:“如果住不满,养老社区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再完备,商业模式便无法验证”。

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大家健投总经理汤宁表示,养老机构的规模要服从代理人的销售能力和公司的财务模型,而不是反过来让财务模型去顺应养老机构的规模。

中期靠运营。在太保养投兼太医公司副总经理吴国栋看来,全面探索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构建医疗、康复、护理等核心服务能力,才能全方位提升银发老人幸福指数。

长期靠人才。李国安表示,商业化养老服务短期靠销售能力,长期则靠人才梯队。扩大养老服务人才供给,需要在“进得来”“留得住”上多下功夫。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