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保险 > 正文
短期健康险“引线钓鱼”被叫停 监管剑指魔方业务潜藏四大风险,相关产品迎自查整改
来源:金融界作者:洞察网2023-08-09 16:30:08

财联社8月9日讯(记者 夏淑媛)本是消费者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但短期健康险却频频被部分公司伪创新成了噱头。


(相关资料图)

据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深圳金融监管局在非现场监管中发现,辖内个别财险公司为发展短期健康险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为规范辖内财险市场健康发展,深圳金融监管局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要求自通报下发之日起,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上述或类似模式短期健康险业务,已开展的公司要进一步自查整改,且自查整改问责情况应于8月31日前向监管局报送。

原大家财险总经理施辉分析,“魔方业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部分险企为了获客以维持保费规模,背后则是受近年健康险业务增速放缓影响。“事实上,为了冲保费规模,很多保险公司通过激进方式获得的收益甚至难以覆盖经营成本,且潜藏较大风险”施辉表示。

保险营销套路难禁,短期健康险“魔方业务”引线钓鱼获客受质疑

自2022年底以来,又一保险营销套路在业内悄然冒头。

近期,闵智(化名)在使用某短视频平台时,刷到某款医疗险产品广告宣称“每月仅需0.6元起,就有最高600万元的医疗保障”。主播一番介绍之下,他当晚果断花费3.6元投保。

可是到了第二个月,“每月仅需0.6元起”的投保计划便落空了,保费因一通电话从3.6元/月“升级”到了99元/月。

当月,一个客户经理来电,告诉闵智该款医疗险的升级版保障更好,在发给闵智一个保障升级的链接后,对方便挂断电话。于是在未经“确认”的情况下,闵智的“3.6元保单”直接升级成了另外一款医疗险,第二月就被扣费99元。

经历0.6元医疗险广告“洗脑”的不止闵智。一位网名为“秋老虎”的投保人表示,自己在投保的第二个月也被莫名扣费87元。

更有网友表示,自己购买了某明星代言的一款百万医疗险,第一个月保费1元,升级续保后第二个月后就被扣费243元。

事实上,闵智和秋老虎等人的遭遇并非个例,上述操作在保险业界被称为“魔方业务”,即保险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保险等方式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的百万医疗险业务。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龙格介绍,“魔方业务”一般以一款价格较低、免赔额较高的“钩子”产品吸引消费者投保。实际上,这类产品由于高免赔额,理赔率往往接近0,报销比例较低,因此保障也形同虚设。

当投保人受低价等因素吸引投保后,往往会有客服人员来电引导其通过保单批改的方式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魔方业务”最受质疑的地方恰恰在于“保单批改”过程中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次月后生效,存在简化投保链路,套路消费者的行为。

据悉,该类业务主要与经纪公司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方式销售。

事实上,今年4月,原深圳银保监局便下发了《关于健康险业务开展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已开展该类业务的公司于5月6日前通过监管事项跟踪反馈系统反馈。

同时,监管还要求各公司说明业务“开级”后保单订立方式(批改或新签订),前后两款健康险是否使用同款保险产品,并提供所使用的保险产品条款、费率及产品备案回执。

高退保率存在涉众风险,“魔方业务”因四大风险问题被禁

据悉,近期深圳金融监管局的通报是对4月该局摸查健康险“魔方业务”的延续。而在此次《通报》中,深圳金融监管局直指短期健康险“魔方”业务潜藏四大风险问题。

首先,在产品开发管理层面,保险公司产品设计不符合开发要求。

“魔方业务”中使用的保险产品在常规产品基础上大幅扩大免赔额、赔付比例等费率调整系数的调整范围,依据此制定的“引线”保险方案实际保障程度较低。

相关产品费率调整系数大部分设置为区间形式,或是未明确各个调整因素的具体划分标准,费率厘定不精确。

此外,部分业务涉及产品个人团体类别界定不清晰,条款约定与费率调整系数设置存在明显冲突,产品管理部门未做好产品跟踪评测、完善修订,开发人员履职不到位。

其次,在营销宣传方面,保险公司未充分告知重要投保信息。

对低保费条件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信息,保险公司仅以较小字体说明甚至完全未说明,且未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 次月后生效。

此外,上述业务退保率相较其他普通短期健康险业务高出超30个百分点,易引发大量投诉举报甚至群体性涉稳事件。业内人士表示:“保险公此类业务退保率极高,真正留下的客户比例极少”。

再次,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保险公司核保自主性丧失、风控不到位。 《通报》指出,“魔方业务”使用的条款及费率、佣金等重要内容由分公司签署协议约定,且未明确合作使用及销售界面应展示产品的注册号或备案号等重要信息。

且除投保人、被保险人基本信息外,保险公司对风控模型等客户筛选标准并不掌握,未对合作机构筛选后推送的客户做实质性独立核保。

此外,此类业务签单即确认全部保费收入,以互联网方式展业保费规模短期迅速扩大,但受高退保率影响易出现持续负增长,容易引发经营数据非正常波动。

最后,该类业务费用问题极为突出。一是变相支付手续费。部分公司除支付经纪费外,以向与经纪公司具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支付技术服务费、风控激励费等形式,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

此外,部分公司向保险经纪公司承诺每月必须实现一定金额区间的月签单保费,并支付对应保证金,实际为在业务合作期内无偿提供资金供保险经纪公司使用。

原大家财险总经理施辉分析,“魔方业务”之所以出现,主要因为部分险企为了获客以维持保费规模,背后则是受近年健康险业务增速放缓影响。

原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2020年,财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分别高达34.2%、44.39%、47.67%和32.6%。

然而,近年来受疫情冲击、惠民保“降维打击”影响,以及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财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速明显放缓。2021-2022年,财险公司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分别为1378亿元、1580亿元,对应增速23.7%、14.66%,呈现逐年放缓之势。

“个别保司为了冲保费规模,通过激进方式获得的真实收益难以覆盖成本,可能成本几年都拿不回来,这种业务肯定不赚钱的,且退保率高,风险极大”施辉表示。

[责任编辑:linlin]

标签:

相关文章

评论排行
热门话题
最近更新